1569.5-抉择 不算加更

吞噬药师的宝木德里奇提示您:看后求收藏(蒲桃小说www.royalgd.com),接着再看更方便。

在艾丽娅对抗潼关叛军的时候,整个大唐的局势,进入了一个微妙的格局之中。
  两份诏书前脚后脚发出来,几乎是一天时间就传遍了整个江湖,随后如同一阵飓风一样席卷整个大唐。
  李隆基之所以痛快地接受李亨称帝,原因有很多,但是大抵都离不开最关键的几个。
  第⼀,李亨控制了朔⽅军。
  在河⻄和陇右这两⽀⼤唐边军精锐被哥舒翰葬送之后,朔⽅军就是此时唐军头号主⼒。
  朔⽅军甚⾄可以看作李亨称帝的⾸要权⼒基础,李隆基之前不可能预料到朔⽅军的转向,要不然他去朔方干嘛?
  朔方军是唐朝开始在西北地区的一支军队,自武则天元载年间开始建立。
  先后有朔方道行军大总管、朔方军大总管、朔方节度使等名称的统帅。
  唐代和五代时期,先后担任朔方军统帅的将领有100多人,到五代时期结束。
  朔方节度使唐开元中置,治灵州,之前的几个节度使,分别是哥舒翰、安思顺、李林甫。
  而如今的节度使,则是郭子仪——未来被称作中兴第一名臣,大唐擎天白玉柱、架海紫金梁的郭子仪。
  这个时候的郭子仪正在河东战场,和李光弼一起对抗安禄山的叛军。
  李亨在登基称帝之后,已经用皇帝的名义给他发诏书,勒令他立刻带兵返回朔方了。
  郭子仪哪怕留下一万人给李光弼守晋阳,至少都还能带五万精锐回返,这五万人就是李亨期盼的平叛主力。
  至于说强行退出河东战场,会导致什么后果,他并不关心。
  因为他现在拥有让李隆基都不能无视的第二个优势——⼤义与⺠⼼。
  李隆基逃亡离开长安之后,经历了马嵬驿的兵变,威望几乎是肉眼可见地被削弱。
  天下⼈都将平叛的指望都寄于李亨⼀身,⽽李亨也将平叛作为他的核⼼政治使命。
  ⼤义在⼿让他迅速得到了朔方官员的认可,在他想来,获得包括郭⼦仪、李光弼、颜真卿和李嗣业在内的⼤唐各⼤实⼒集团的认可,也只是时间问题,很快就能水到渠成。
  他诏令郭子仪率军离开河东返回朔方,就是为了在大义和实际上,都掌握如今大唐真正的实力。
  至于说第三点,大概就是李隆基尚存的一点点公心了。
  他应该很清楚,身居蜀地⼀隅的⾃⼰实际上丧失了指挥全国平叛⼤业的现实可能性。
  将军权乃⾄皇权移交给李亨是最理性的选择——只是第二道诏书的发出,意味着李隆基似乎并不愿意直接退出舞台。
  至于说政变什么的,他反而没有太过在意。
  毕竟李唐本就有盛产宫廷政变和制造太上皇的家学渊源。
  ⽆论是李世⺠的⽞武⻔之变,还是李隆基逼宫的先天政变,在李唐的历史内实在算不上什么⼤逆不道之事。
  某种意义上,这更像是李唐皇室的文化传统,是一种养蛊一样的政治斗争格局,遴选真正的继承人。
  而且最重要的一点,那就是太上皇的权⼒其实也很重要。
  对于李隆基⽽⾔,与其在⽊已成⾈的李亨称帝上做⽆谓纠缠,还不如退⽽求其次地抓住太上皇的权⼒。
  如果没有长安公主李虫娘的存在,他原本是会颁布一份《命皇太⼦即皇帝位诏》的。
  诏书里面宣布,⾃即⽇起改制敕为诰,表疏称太上皇,军国⼤事⼀概交由皇帝裁决,但事后也要向太上皇奏报。
  待到收复⻓安之⽇,太上皇就不再过问任何朝政。
  只是如今长安未曾失去,所以这份诏书的内容就成了收服西京洛阳,也不是命皇太子即皇帝位。
  传国玉玺原本应当是随着李隆基任命新的宰相,将其一起递交给李亨,算是正式移交皇帝位。
  但是如今,他却保持了相当的沉默,只是对着赶来册⽂的撰稿者贾⾄唏嘘不已。
  “当年先帝逊位于朕,册⽂就是卿之先⽗所作,今朕以神器⼤宝付储君,拟册⽂的⼈⼜是你,累朝盛典,出卿⽗⼦之⼿,可谓难矣!”
  贾⾄伏于御前,呜咽流涕,也不知道是恐惧还是真的伤心。
  所谓累朝盛典,指的是当年唐睿宗李旦禅位给李隆基的事情。
  当时的传位诏书就是出⾃贾⾄之⽗贾曾,这在时过境迁之后或许可以理解为盛典。
  但在此刻,则更是⼀件令李隆基君⾂“⻓太息以掩涕兮”的尴尬事。
  倘若不是李虫娘依旧镇守长安不曾让大唐失去最后一块遮羞布,恐怕现在就不是尴尬那么简单了。
  太上皇李隆基、皇帝李亨、监国李虫娘,在这一刻起构成了新的大唐政治格局核心,三权对峙。
  正如李隆基在《传位诏书》中所说,军国⼤事他仍有知情权、参与权甚⾄是部分决策权。
  更何况,在蜀地这边,李隆基仍是那个说⼀不⼆的唯⼀权⼒中⼼。
  所以李亨登基后,⼤唐实际形成了太上皇与皇帝以及长安监国三个政治中⼼,
  这比历史上的中央政治的⼆元格局更为荒诞……
  但是在这种三权对峙格局下,皇帝与太上皇以及大唐监国,起码在平叛这⼀点上具有共同利益的。
  可⼜出于皇权的排他性特征,除开尚且不知情的李虫娘之外,太上皇和皇帝这两个政治中⼼的暗战始终没有停歇。
  在未来的历史里,这甚⾄在当时被⼀些⼈视作分庭抗礼的“南北朝”。
  李隆基为南朝,李亨为北朝,李亨虽占据了某种政治优势,但远⾮压倒性的。
  从遮道请留到灵武称帝,李亨以⺠意和官⼼为依托,将⾃⼰塑造成被动接受的顾全⼤局者。
  李隆基的应对是做绝不恋栈状,但主动加戏了事后册封,以衬托太上皇权⼒的超然,共享皇权。
  李亨将中兴平叛作为称帝合法性的最⼤来源,在灵武招兵买⻢聚拢勤王之师。
  ⽽李隆基则将计就计,将平叛成功作为⾃⼰最后放弃权⼒的先决条件。
  ⼀个可能的潜台词是,如果皇帝平叛失败,则太上皇不仅可以收回授权,甚⾄可⾏废⽴之事。
  于是乎中兴与平叛,就是此刻⼤唐各⼤政治势⼒的最⼤公约数,堪称李亨朝最⼤的政治核心。
  但计较起来,此时李亨内⼼的重中之重,恐怕未必是收服洛阳。
  而是长安……
  ……
  ……
  “长安在,则大唐在——”
  缭千华说这句话的时候,艾丽娅已然骑上了照夜玉狮子,和袭营的先锋军撞在了一起。
  战斗过程乏善可陈,哪怕伤了一臂,艾丽娅的勇武依旧是举世罕见的级别。
  或许江湖高手在乱战之中趁其不备,辅以神恩金之类的绝世神兵可以暗算到她。
  可是细细想来就知道,这大唐能够有多少神恩金呢?
  目前也就秦叔宝的铁枪马槊,以及这支极有可能在之前射杀天枪杨宁的暗箭罢了。
  艾丽娅甚至还期待了一下那个偷袭的家伙出现,如今在原上,对方无处可逃,被发现自己就能追杀对方。
  但是对方似乎也知道正面对抗不过艾丽娅,始终不曾出面,直到四千袭营的叛军被艾丽娅带兵屠戮殆尽。

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