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562-敌兵来犯

吞噬药师的宝木德里奇提示您:看后求收藏(蒲桃小说www.royalgd.com),接着再看更方便。

李隆基说的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,到底是见了谁的人心,不得而知。
  或许是李虫娘这个最小的最不受自己待见的女儿,也可能是李亨这个最受自己器重的太子。
  但是目前来说,遮住道路请留下的民众们,知道的还是太子李亨和皇帝李隆基。
  在历史记载上,自然不会有关于李虫娘和玄甲军的记录,甚至关于李亨的记录都显得格外温情。
  在《资治通鉴》中,有一个李隆基“且宣旨欲传位,太子不受”的记载。
  但是其他的史料却都记录着之后李隆基、李亨父子围绕皇权的激烈政争。
  所以从这方面看,李隆基传位的说法大概率不是事实。
  很可能是司马光为了维持皇家体面,苦心替李亨之后自行称帝找合法性。
  如果说马嵬驿之变是否由李亨幕后操纵尚存很大争议,那么关于“遮道请留”是由李亨一手策划的争议则小得多。
  在《旧唐书·李辅国传》中就有“预谋”的蛛丝马迹——至马嵬,诛杨国忠,辅国献计太子,请分玄宗麾下兵,北趋朔方,以图兴复——李辅国的工具人属性之于李亨,大抵就相当于杨国忠之于李隆基。
  小爱莲跟在人群里,非常清晰地透过自己的未来视线,厘清了这三部曲。
  从马嵬驿之变到遮道请留,再到灵武称帝,这三大步骤构成了李亨的称帝三幕戏。
  马嵬驿之变后,李亨如果继续跟随父皇赴蜀,今后太子地位能否保住都是未知数。
  因此尽快与李隆基分道扬镳在所难免,这是他和禁军都能够理解的,甚至就连李隆基也是心知肚明的。
  遮道请留的高明之处在于,既可实现李亨另立山头的意愿,又能以民意为幌子营造李亨的被动无奈。
  这样做避免父子公开交恶,更可为李亨之后的自行称帝预备必要的舆论基础:顺应民心。
  而所谓李隆基分兵两千给李亨,并无实际意义。
  李隆基分或不分,这支军队此时都在李亨的掌控之中,这可以看作李亨策划遮道请留的实力基础。
  分兵之后,太子身边的军队人数已超过了李隆基的幸蜀团。
  但是在小爱莲看来,李隆基之所以默许李亨分兵,除了无力挟制之外,还有另外一个可能。
  就是借此分散安禄山叛军的注意力,在长安西北牵制叛军,从而确保自己安全入蜀。
  只是不知道,李亨有没有把这一点“算计”进遮道请留的谋划中。
  而且李隆基这位皇帝,倘若真的是有那么一点真正的心软,现在都应该让李虫娘撤回来跟他一起走了。
  不过自己能做什么呢?
  小爱莲把这些事情看得分明,却也只能混迹在人群里,尽量降低自己的注意力。
  长安啊,李虫娘啊,多坚持一下吧……
  这一天,是李隆基抛弃长安的第三天,天宝十五年,六月十四。
  ……
  ……
  六月十四,马嵬驿兵变,杨贵妃死了。
  艾丽娅知道这一切,但是并不在意,因为杨贵妃亦或者是杨国忠,也是被杀就会死的人而已。
  长安死了更多的人……
  偌大的长安,有侠客义士,自然也有浑水摸鱼的乱民。
  李隆基抛弃长安的消息不胫而走,很难说得清楚是有人故意散播的假消息,还是真的知道了些什么。
  但是艾丽娅不能放任那些趁机作乱的人——最简单的方法就是从根源上解决提出问题的家伙。
  重建之后的玄甲军,已经扩张到了千骑的地步,但是真正有作战实力的,五百骑都不到。
  分了二百出去追随李隆基,留一百宿卫兴庆宫,艾丽娅带着两百人在整个长安里面四处绞杀。
  足足七个所谓的世家大族在长安的分支,被艾丽娅连根拔起,家眷尽数投入牢狱之中。
  很显然,对于世家大族来说,谁做皇帝无所谓,可以是李唐,自然也可以是燕安。
  伪燕虽然被骂,但是人家好歹打下了洛阳,甚至兵锋直至潼关内,提前一点投靠对方有什么不对的?
  艾丽娅之所以能够查出他们,也是因为左相陈希烈是对方拉拢的对象——他们准备开城门,迎接安禄山。
  陈希烈在艰难的抉择之后,选择了向艾丽娅告发他们,因为哥舒翰的事情刺激到他了。
  哥舒翰在潼关战败之前——甚至是战败之后,都依旧是大唐的军方象征,是军神一样的人物。
  可是被骗出潼关之后被俘虏,那三封劝降书,直接敲断了这位大唐军神的脊梁骨和身后名。
  被俘的哥舒翰在安禄山脚下屈膝乞降,将前半生的沙场荣耀葬送于这一跪中。
  三年后,杜甫路过潼关,一代天骄哥舒翰已成了他诗中的《潼关吏》的反面案例——
  哀哉桃林战,百万化为鱼。
  请嘱防关将,慎勿学哥舒。
  要不是艾丽娅压着劝降书的消息,说不定现在哥舒翰已经以另类的方式名扬天下了。
  或许历史上正是因为这件事情,隶属于西北军体系的郭子仪和李光弼才会选择远赴朔方,以从龙之功换取清白。
  不过艾丽娅依旧不怪哥舒翰,因为哥舒翰之前重病。
  说了很多次重病重病,但更确切一点——实际上哥舒翰当初是中风——半身不遂的地步。
  一个半身不遂的将领,历战半生,还要被迫去出关作战拼死一搏,谁还能说他当年不忠诚不勇武呢?
  李隆基不是知道哥舒翰的情况,事实上是他别无选择。
  天宝十四载十二月十九日,也就是洛阳失陷后第七天,高仙芝和封常清被杀第二天,李隆基在长安召见了哥舒翰。
  哥舒翰虽是河西和陇右双料节度使,但这一年二月在入京述职途中,洗澡时突发中风,昏倒很久才苏醒过来。
  之后半身不遂的他一直在长安休养,基本已经脱离了一线指挥的职务了。
  李隆基想起用哥舒翰,让他接下平叛主帅的关键位子,哥舒翰对此百般推辞。
  他这样一个病废之人确已不适合带兵上阵,更何况高仙芝和封常清殷鉴在前。
  平叛可怕吗?
  很可怕!
  前有安禄山还可以说问题不大,但是后有李隆基,这就很高危了。
  但李隆基主意已定——在高仙芝和封常清被杀之后,哥舒翰已成为大唐军界硕果仅存的宿将。
  很显然这个玩消消乐的老头儿,在当初听信边令诚谗言的时候,并没有想到后果。
  哥舒翰在大唐西北军中的威望,甚至还要高于高仙芝和封常清。
  值此天下糜烂之刻,李隆基尤其需要同时借重哥舒翰的帅才和威望。
  艾丽娅也一样,所以她要救哥舒翰,再不济也得保住他的名声和西北边军集团的军心。
  因为在这方面她和李隆基的认知倒是相同的——举国之中能有足够实力对抗安禄山东北边军集团的,只有大唐西北军这一系了,西北军主力一向是哥舒翰麾下的河西和陇右两大藩镇。
  何况在更广义的西北军中,郭子仪和李光弼的朔方军也是对方的部属。
  擎天白玉柱架海紫金梁一样的郭子仪,艾丽娅不能放走。
  安西和北庭军不仅人数本来就相对少,且在万里之外。
  当下能作为机动军团驰援长安方向的,也只有编制总兵力十五万人左右的河西和陇右两军。
  既然河西和陇右两军是平叛主力,那不保他们的主帅哥舒翰还能够保谁?
  只是二百玄甲军足够保一个李隆基,一个长安都未必能够换回来一个拥有哥舒翰和二十万大军的潼关。

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