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610-skip!

吞噬药师的宝木德里奇提示您:看后求收藏(蒲桃小说www.royalgd.com),接着再看更方便。

李辅国死了,临死之前,受了一番大罪。
  文武百官上表弹劾他,文官体系更是历数他的罪恶,似乎打从一开始大家就不共戴天一样。
  艾丽娅像是看猴子一样,看着这些家伙给李辅国定罪,将他踩踏到泥里面。
  似乎因为新皇帝的沉默太有压迫感,甚至于比怒吼更加震耳欲聋。
  文武百官在短暂的狂欢之后,逐渐陷入了新的一轮战战兢兢之中。
  这一位和之前的君主——甚至和早先的所有君主都不一样。
  皇帝,大唐很多。
  算起来的话,李虫娘已经是大唐的第九个皇帝了。
  女皇帝,大唐也不是没有,武则天毕竟还政了的。
  要不然大家不会习以为常地接受她李虫娘的上位。
  要知道武则天的时代,距离现在也不过五十多年,当初武则天时代的人现在还有不少活着的。
  马上皇帝,大唐更是有。
  太宗英武,哪怕是在未来也绝对是千古一帝的级别。
  但无论是马上皇帝太宗,还是女皇帝武则天,都没有艾丽娅这么霸道。
  没错——霸道——哪怕艾丽娅还什么都没做。
  临朝三日,艾丽娅看他们闹了三天,连着三天朝会就这么坐在最上面看。
  第一天,文武百官在推脱责任,一切都是李辅国奸臣贼子的错!
  第二天,文武百官开始连带攻讦,互相说谁谁谁是党羽,谁谁谁曾经不忠诚。
  第三天,文武百官开始站队,表达对艾丽娅的忠诚,并且开始讨论大行皇帝的谥号。
  史书记载这段时间的李虫娘,自己不居殿内,不走正门,朝后不安坐饮茶。
  还打破了服孝二十七天的旧制,改服孝一百天,孝得感人至深。
  但实际上,在第三天,艾丽娅就已经开始了正常的工作,哪里有什么孝不孝的。
  孝死,根本孝不死……
  反倒是文官系统倒是为此来来回回上奏了三次,想要给新皇帝一个台阶。
  因为军国大事和各种祀典大礼不可久阙,必须释服才能举行。
  百官请奏,艾丽娅顺水推舟,就可以和其他皇帝一样勉从所请,不至于丢面子。
  终于艾丽娅发表意见了,但是这意见还不如没有——你们定好了谥号再上报,我同意就是了。
  百官是懵的!
  不是,皇帝陛下,我们给了您面子,您就是这么给我们加压的?
  皇帝的谥号,是在嗣位皇帝的参与下得到的,也就是必须要艾丽娅点头。
  如果大唐亡了,那么末代皇帝的谥号由下一王朝的帝王追赠,或者由遗民政权上谥。
  比如旧明崇祯帝的谥号,南明上的是‘绍天绎道刚明恪俭揆文奋武敦仁懋孝烈皇帝’。
  后人追赠崇祯的谥号,为“庄烈帝”,听起来也还算是公正。
  而鞑清给的‘庄烈愍皇帝’则是不被接受,不管是百姓还是史学家都直接弃用。
  大臣的谥号则是朝廷赐予的,一般由礼部主持,也是要在皇帝同意的情况下赐谥。
  换而言之不管是先帝还是大臣,哪怕是前朝皇帝呢,这种事情都得皇帝认可。
  什么叫我们定好了上报,你点头就是了?
  谁是皇帝?谁坐在上面?
  文官系统简直麻了,完全搞不懂这位新皇帝的思路。
  你说她不懂吧,似乎确实有可能。
  毕竟她不是宫廷政治斗争出身的皇帝,甚至可能礼法这方面也没概念。
  按传统说法,谥号起始于周,比庙号要早八百年,而谥的范围也限于帝王。
  商代亡国之君是纣王,纣王名辛子。
  在《史记·殷本纪》说:帝乙崩,子辛立,是为帝辛,天下谓之纣。
  在辛前加一帝字,就是谥号,这种用法到秦朝的时候被废弃。
  秦始皇认为谥号是子皇帝议父先帝、臣议君、下议上,就是不敬,所以秦朝皇帝无谥号亦无庙号。
  如果这位确实不懂,或者说是和始皇帝一样心态的存在,那对这些事情不计较也合理。
  但事实上,大秦存在的时间太短了。
  到了汉代重新修订礼法,就恢复了这种做法。
  先帝下葬前由礼官议谥,嗣皇帝定谥,流传至今,成为了皇帝继位之后最重要的传统之一。
  您这么能不尊重传统呢?您就算是玄修至今,清心寡欲,也得尊重传统啊!
  文官系统于是开始哭,以前是李亨哭,现在是他们哭。
  艾丽娅?
  艾丽娅正在看军方的情报,没空搭理他们这点事儿。
  毕竟唐代的谥号,到了李隆基这一代,其实就已经不怎么值钱了。
  汉代号称以孝治天下,自惠帝起,诸帝谥号都有孝字。
  孝惠帝、孝文帝、孝景帝等等……
  史书在叙史的时候作省略称呼,或略去"孝"字,或略去"帝"字。
  所以汉武帝,应该是汉孝武皇帝,简洁明了,略俩字也行,汉武嘛。
  可是从汉高帝到隋炀帝的传统,到了唐代画风就变了。
  虽然谥号其实从魏晋开始就不值钱了,但此时谥号的长度还是没有妨碍对皇帝的称呼。
  但是到了李渊时,他的谥号变成了“神尧大圣大光孝皇帝”,这就很难用谥号了。
  人家汉武帝也不过是孝武皇帝,刘秀也不过是光武皇帝。
  你这又光又孝的,叫什么?圣光大孝?
  最后只能叫唐高祖……
  庙号称“祖”或称“宗”,前者需有功、后者需有德。
  在隋唐以前的各朝代,不是每个帝王都有资格享有的。
  魏晋以来,庙号中的“祖”逐渐被玩坏。
  特别是五胡十六国时期那些胡人小朝廷的君主们,动不动就被冠以个“祖”字。
  而从唐朝开始,这个“宗”字也是随意派送,再无最初的严谨。
  但其实李渊不是始作俑者,始作俑者是唐玄宗李隆基。
  他为了炫耀先辈的功绩,开始为他们加谥号,狠狠地加。
  早先时候的李渊,李世民给的是‘太武皇帝’。
  到了唐高宗李治的时候,改上尊号为‘神尧皇帝’。
  但都遵循了基本的原则,那就是简明扼要,最起码能够确定平生功绩。
  结果在安史之乱前一年,也就是公元754年,唐玄宗加为“神尧大圣大光孝皇帝”。
  唐太宗李世民,初谥“文皇帝”,唐高宗加谥“文武圣皇帝”。
  李隆基改这个更早,比李渊还早五年,加谥“文武大圣皇帝”。
  等到和李渊一起改的时候,又加谥“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”。
  加,狠狠地加,先帝们加了,我自己以后才能加。
  甚至就连武则天也被改了。
  不过当初是‘则天大圣皇帝’,现在则是改为了‘则天顺圣皇后’。
  嗯,可见李隆基对于武则天,多少还是有点不待见……
  或许就是这里开的坏头,以至于到了后世,出现了很多不要脸的家伙。
  比如有庙号直接敢叫圣祖的王八蛋——艾丽娅都不知道他哪里来的脸!
  所以这些事儿既然已经开始崩坏了,她自然也就懒得搭理,你们自己玩去吧。
  文官系统或许在别的事情上不好说,但是在这种礼法法统的争论上,向来有一套。
  在揣摩了上意——也就是艾丽娅对于李隆基和李亨并无太大恶意之后,他们就开始加料了。
  李隆基,谥号被上成了『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』,看起来还不错。
  虽然普遍都说在后世,也就是鞑清的时候,为避讳康熙帝之名玄烨,才多称其为唐明皇。
  但实际上在《旧唐书》里,就简称明皇了,《太平御览》简作明皇帝。
  而李亨,谥号“文明武德大圣大宣孝皇帝”,《太平御览》简作宣皇帝,《旧唐书》作孝宣皇帝。
  其中《旧唐书》还解释了李亨为什么能谥“孝宣”,意思就是李亨这人其实还是很孝顺的,最大的功劳就是中兴。
  你看,又是中兴大唐,又是平定叛乱,又是禅位之后给李隆基养老。
  什么?打压李隆基?那是李辅国的事情,和我宣孝皇帝有什么关系!
  两份百官认可的奏折,过了中书省,过了宰相,最后到了艾丽娅的手里。
  现在的宰相是元载,
  元载出身寒微,嗜好读书,性格灵敏聪慧,尤其精通道家书籍。
  或许是因为文武百官都确信艾丽娅——或者说李虫娘,笃信道家。
  就像是李亨信佛,然后整个长安都在跟着崇信佛教一样。
  李虫娘玄修半生,大家觉得她信道,以至于连带着宰相也应该是个精通道家书籍的才行。
  但事实上,元载此人,在天宝初年就考中进士,授新平县尉,历任大理司直、祠部员外郎。
  后来出任洪州刺史,迁户部侍郎、度支郎中、诸道盐铁转运使,也算是有执政的基本能力。
  正史世界线里,在唐代宗即位后,他交好权宦李辅国,拜中书侍郎、同平章事,受封许昌县子,成为宰相。
  而在他的任期内,提拔了理财名臣刘晏,并且协助铲除李辅国和鱼朝恩两个权宦,算是有功。
  只是后来志得意满,独揽朝政,排除异己,专权跋扈,专营私产,大兴土木,逐渐引起唐代宗的厌恶。
  艾丽娅不厌恶他,是因为他现在还在事业上升期,而且也没有什么李辅国需要他去讨好。
  也有人试图弹劾元载,因为元载是在李辅国时期上位的。
  用他们的话来说,元载此人,和李辅国的妻子同宗,因而得拜京兆尹。
  但是那个时候元载想要当宰相,所以不想当京兆尹,去拜访过李辅国。
  后来因此改任同平章事,判度支、盐铁转运使。
  艾丽娅看完对方的弹劾之后,只回了一份‘知之甚详,缘何如今才报’的回复。
  然后对方就被吓得辞官了……
  艾丽娅能说什么?她只能继续不搭理这帮人。
  管吧,他们害怕,不管呢,他们也害怕。
  李隆基和李亨的谥号送来之后,艾丽娅确实如同她之前所说,直接就认可了。
  但是在庙号方面,艾丽娅则是给了两个字,返还给文武百官看。
  一个是玄,一个是肃。
  百官抓耳挠腮地想啊,这难道就是陛下的意思吗?
  “会不会是道家说法?”
  “老子曰:‘玄之又玄,众妙之门!’”
  “是么?”
  “也有高注淮南子,曰:‘天也,圣经不言玄妙,至伪尚书乃有玄德升闻之语。’”
  “所以,陛下这是褒义?”
  “毕竟是陛下的父亲……”
  实际上这个定论,是史书下的,还挺贴切。
  玄指的是启明星——天没亮的时候它很亮,天亮了它却暗了。
  唐玄宗的玄,取的就是“先明后暗”这个意思,和李隆基一生的经历是非常相符的。
  至于说肃,这个就好理解了。
  “刚德克就曰肃,执心决断曰肃,威德克就曰肃。”
  “是极,正己摄下曰肃,好德不怠曰肃……”
  通俗地讲,就是勤政爱民。
  李亨这人,虽然是个典型的政治生物,甚至对于天下的考量也是基于政治斗争。
  但是不可否认的是,从个人私德来说,他身为皇帝并无什么太大的缺点。
  哪怕是演的呢,他也算是对老百姓态度很好了,即位之后收拢兵力和财政,也算是勤政。
  艾丽娅两个字给两任皇帝盖棺定论了庙号,服孝二十七日,算是正式地过渡到了新的阶段。
  年号也被更改,艾丽娅采纳了百官的意见,定为永泰,算是把李亨的宝应年号给抹掉了。
  别宝应了,当今陛下不喜佛门,人尽皆知,李亨那套不行了。
  艾丽娅正式就任皇帝之后,颁发的第一道诏书,就是任命广平王李豫为太子。
  同时让太子李豫,继续担任天下兵马大元帅,清扫河南河北地区,彻底荡平安史叛军。
  在部署平叛后续事务的同时,她也对朝廷上下、宫廷内外的人事关系进行了调整。
  不调整没办法,各地的军队都差点哗变了……
  原因当然不是因为李虫娘登基,恰恰相反,是因为之前李虫娘没登基。
  早先时候,李辅国窃据神器,以李亨的名义发布了一批军方任免的诏书。
  其中就有大量关于当前军方部队的指挥权调整,而后续艾丽娅登基的消息还在这些密诏之后。
  像是李光弼这种反应聪明的,就当无事发生,先做好手边的事情。
  而一些反应慢的或者是笨一点的,就直接干™的——搞事!
  河东、朔方、安西、北庭等军镇中的军心浮动,接连发生了数起军士哗变的恶性事件。
  先是关内节度使王思礼病重,不得不把关内行营交给管崇嗣、邓景山之流接任。
  可是这些家伙都是匹夫之勇的悍将,冲锋陷阵可以,执掌帅印却是不够。
  前者稀里糊涂地做事,将王思礼之前辛辛苦苦积攒下来的百万斛军粮糟蹋了个干净。
  后者则因御将无方,而大失军心,最后终被哗变的士兵杀死,人头被挂上高竿示众。
  而之前投靠李辅国,被任命为新任朔方节度使的李国贞也被部下杀死。
  李国贞算起来也是李唐宗室,曾在郭子仪麾下为将,后来还做过河南尹。
  从资历来说,将他放到其它任何一个军镇也都能胜任节度使的职位。
  可问题是他去的是朔方!
  朔方军如今是郭子仪、李光弼几乎直属的嫡系部队,是新的西北军集团的核心。
  当年的王忠嗣把军权交给郭子仪,郭子仪回长安之后,又交给了李光弼。
  就连随后接手的副元帅李光弼,都颇费了些周折才将众将收服,李国贞是个什么东西?
  再加上李辅国有心抢夺军权,用李亨的名义克扣了朔方的军饷和钱粮,本打算让李国贞去施恩。
  可问题是中间出了李虫娘这档子事,李国贞的上疏没了后台,自然石沉大海。
  忍耐的朔方军,见这位新任节度使空有个宗室的名头,却连点粮饷都讨不回来。
  再加上长安城诡谲异动,似乎郭子仪和李虫娘回去之后,也出了什么问题。
  终于,在偏将王元振等人的恶意煽动下,哗变的士兵将堂堂的一镇节度使乱刃分尸。
  有朔方军的恶劣“榜样”在先,安西、北庭军中也继而发生了哗变。
  新任节度使,屡立战功的大将荔非元礼竟也死在哗变士兵的屠刀之下。
  在李辅国窃权,而后李虫娘登基,但是消息还未传遍天下的这个档口,险些天下大乱。
  河东、朔方、安西、北庭等四镇,这些曾让敌军望风披靡的大唐最强战力,全都滑向了失控的边缘。
  而那些长年为平叛而浴血厮杀的将士们,居然把他们手中雪亮的横刀挥向了自己的长官。
  带领禁军离开长安,去给李豫送天子玉玺和衮服的郭子仪,被后续的信使追赶上,增加了新命令。
  先去把军队安顿好——让他们都老实点,再闹我就要杀人了!
  原话就是这句话,郭子仪看得冷汗都下来了,立刻改道去朔方军。
  同时,长安也从府库中尽全力调配出四万匹绢、五万端布、六万石米火速送到朔方军营。
  李辅国干的破事儿,反而要李虫娘来收尾,从这个角度来说他倒真是死得轻巧了……
  当一身戎装的郭子仪骑着艾丽娅御赐的白马,出现在朔方军营之内的时候,日正当中。
  连日来一直躁动不安的数万将士,见到郭子仪之后登时平静下来。
  乱糟糟的大营也立即重现昔日的整肃森严气象,细看起来,哪里还有一点哗变的影子?
  很显然,各地的哗变消息,都算是一种对上的反抗,对朝廷的施压。
  然而,与这些老伙计许久不见的郭子仪,却没了昔日宽厚仁和的样子。
  他面色铁青,花白胡须下的嘴唇紧紧抿着,看谁都是冷冰冰的眼神。
  召集诸将,先朗声宣读了御旨,随后便也不管别人,腾腾地迈虎步走进大帐,在帅案之后肃然端坐。
  众将紧随其后鱼贯而入,在帐内两侧分班站立。
  “啪——”
  郭子仪猛地一拍帅案:“谁是王元振?出来!”
  众将都奇怪,王元振已在朔方军中服役多年,屡立战功。
  郭子仪向来御下宽厚,就连小兵他都记得,没理由不记得一个战将。
  大家听他声色俱厉,都知道大事不好,不敢敢吭声。
  “末将在!”
  王元振却面带微笑,昂然出列。
  他还觉得自己做得对……
  原因很简单,李光弼派遣去打范阳,按理说郭子仪忙完了,就应该回到朔方军。
  但是朝廷竟然仍不复用郭子仪,也不派他们去跟随李光弼,却派了个李国贞来。
  李国贞没用,上面也对朔方军不好,这才惹得军心不服。
  而自己率人闹了这么一场,郭子仪才有出头之日,上面也不敢轻视朔方军意见。
  在他想来,郭子仪只是假装愤怒,然后装模作样地责怪自己一番。
  嗯,甚至还会有一些惩罚,比如说军棍或者撤职,但是将来却必会重重提拔自己。
  谁知,郭子仪只是冷冷瞥了他一眼,随后挥手——
  “绑了!推出去——斩!”
  他甚至都没有带禁军进来,单纯就是命令军中之前参与过哗变的士卒。
  可是现在哪里还有他的同伙?都是郭子仪的部下……
  卫兵咬着牙涌上前来,将王元振五花大绑。
  帐中其他众将全都吓得面如土色,不敢阻拦。
  王元振此时才觉得元帅不像是在做戏,忙拼命嘶大喊求饶。
  “元帅!元帅——如何杀功勋之将!我有功!莫要杀我!”
  郭子仪气得脸都白了:“战事未熄,辄害主将!要是有贼寇趁这个时候来做乱,军中谁来指挥?!”
  “士卒俱都想念元帅!我们都是为了让您被起用!”
  “放肆——我哪怕被罢黜成小卒,也不会把个人之私凌驾于军国大事之上!你这是功劳?你这是谋逆!”
  说着郭子仪懒得听他的歪理:“推出去,立斩!谁敢求情,同罪!”
  此时,任凭王元振拼命地高声讨饶,郭子仪也只是不理。
  帐中众将自然也没有一个人敢为他求情,很显然郭子仪是真的生气了。
  卫兵把王元振拖出帐外,不一会儿,一颗血淋淋的人头便被盛在木盘中端了上来……
  “传首大营,引以为戒,朔方军非谁家私军,上报大唐恩德,下保黎民安乐,做不到的,要你们何用?”
  郭子仪将手一挥,毫无半点怜悯的神色,直如杀了一只鸡般。
  这还不算完,他又当即传令将与王元振一起作乱的四十余人全部缉拿起来,统统在军前正法。
  随着四十多颗血淋淋的人头落地,朔方军中登时上下肃然,重现昔日峥嵘整肃的气象。
  而郭子仪以雷霆手段整顿朔方军的消息传出后,李虫娘登基称帝的消息,也跟着传遍了九州。
  新任河东节度使的大将辛云京,也迅速将杀害邓景山的数十人在军前正法。
  而杀害荔非元礼的几十名乱兵,也被新任的北庭节度使白孝德和镇西节度使马璘全部斩杀。
  至此,这股极为凶险的唐军哗变风潮,才在郭子仪等人的铁血手段弹压下得以平定。
  而远在洛阳的李豫听到这个消息之后,只觉得后背发凉……
  以前他做天下兵马大元帅的时候,总觉得军中有郭子仪、李光弼这样的忠臣良将真是社稷之福。
  可如今他却总是不由自主的去想,这几场内乱的发起者,如果不是王元振这样的小角色呢?
  如果是郭子仪或李光弼本人的话——结果又会怎样?
  他曾与这些大将并肩作战,深知他们在军中那种极为崇高的威望。
  往往他们一句话,甚至一个表情,就可以让千军万马将生死置之度外。
  像是李嗣业,安西北庭的军队早已经习惯跟着他冲锋,但凡神通大将还在,安西北庭步卒就是天下至锐。
  士卒们跟随主将,可以不问缘由地慷慨赴死,自然也不会在乎区区皇权。
  或许当初的安史叛军,也是一样的道理,只知有安禄山史思明,不知有劳什子圣人李隆基……
  到了现在他才明白,为什么当初当初自己的父亲李亨,总是如履薄冰般地小心处理与军镇节度使的关系。
  甚至还要冒天下之大不韪,用鱼朝恩那种明摆着对军事一知半解的宦官,去作手握监军重权的“观军容使”。
  同样的道理,他也明白了李虫娘的强硬乃至于霸道,到底意味着什么。
  李亨需要宦官干预,需要制衡军方关系,才能够节制诸将。
  可是李虫娘需要吗?
  拥有这些部队的认可,李虫娘倘若不是皇帝,那么或许天下就真的要大乱了……
  但是不管怎样,现在的他已经安全度过了最凶险的阶段。
  当年的广平王,也彻底完成了从“李亨长子”到“东宫太子”的转变。
  他可以不信,可以害怕,甚至可以怀疑李虫娘是不是在暗示什么。
  比如说找到沈氏,清理完河南河北就回去,意思是不是一辈子都找不到,一辈子都回不去。
  但是在拿到了玉玺和衮服之后,再加上各军哗变被镇压的消息,他就知道错了。
  李虫娘——不,他的这位嫡母——如今大唐的新皇帝。
  是那种真正的大皇帝,口含天宪,言出法随。
  她不需要暗示什么,也不需要去忌惮谁打压谁,她说是,那就是。
  甚至说得直白点,她说要自己回去,那自己敢不回去吗?
  哪怕是死,他也只能回到长安,再等死……
  沈氏已经找到了,洛阳也大致清理完毕,但是河南河北的战事还未彻底平定。
  李光弼还在打范阳,大军征战打个几年都不是稀罕事。
  他上表说想要继续履行自己身为天下兵马大元帅的职责,为李光弼殿后。
  艾丽娅准许了他的请求,并且调拨了大量的辎重粮草赋税到洛阳,让他打造自己的班底。
  李豫据说得到诏书之后,泪如雨下,面西而拜,长跪不肯起。
  也不知道是感动,还是继承了他爹的表演欲望……
  但起码就现在来说,新皇帝和太子的关系很好,传承有序,非常稳妥。
  五月,艾丽娅在丹凤楼颁布大赦制书。
  宣布新皇登基赦免天下,走了一道正规的传统流程。
  文武百官这才舒坦了……
  很显然,看到李虫娘尊重礼法,他们就放心了——游戏规则还在!
  随后她加封平叛功臣郭子仪、李光弼及李光进等诸道节度使及内外群臣。
  这事儿也是郭子仪自己挑头的,他见朔方等各镇军中已经安定,便举荐了仆固怀恩接替自己的职衔。
  然后上表恳请皇帝,准许他回长安致仕。
  艾丽娅倒是不打算让他辞职,但是人也确实要回来用。
  于是也正好顺水推舟,接受了郭子仪的申请,算是让他休息一段时间。
  紧接着,敕封仆固怀恩为大宁郡王,并赐其女与回纥叶护太子成婚。

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