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571-西域教派的阴影

吞噬药师的宝木德里奇提示您:看后求收藏(蒲桃小说www.royalgd.com),接着再看更方便。

李承恩,誉为天策府有史历来最强统领。
  他是大唐开国功臣李绩之后,原名徐承恩,和英国公府有说不清道不明的关系。
  天策军在潼关一战之中尽管没能够杀敌,反而被冲散编制,但是后来基本都寻回了。
  即便在那种乱军败阵之中,天策军也只损失了十分之一,可见其精锐程度。
  只可惜天枪杨宁所率领的一部为了断后,伤亡殆尽……
  将两千人的叛军轻骑尽数吞噬,天策军的损失并不太大,只有几百轻伤,数十名军卒不幸被对方强行兑子换掉。
  “李统领,如何证明你的身份——”
  城头上,韩家主又是兴奋又是焦急:“请让我等明白,好开门让大军入关!”
  李承恩掏出怀中书信:“这是李光弼将军的亲笔手术,请让开,我用箭矢射上城头!”
  大家赶紧让开,李承恩举起马背弓箭,一箭将其钉在了城头的城楼上。
  有人去取下书信,韩家主一目十行看完短信,最后验证上面的三个大印无误。
  分别是郭子仪的朔方节度使印信,李光弼的河北节度使印,以及颜真卿的私人印章。
  和崔乾佑侥幸击败哥舒翰之后名动天下一样,李光弼在河东战场的表现可圈可点,也早已名动天下。
  十年前,朔方节度使王忠嗣调任河西、陇右节度使,补李光弼为兵马使,并充任赤水军使。
  那个时候王忠嗣就非常器重他,即使是宿将所受的礼遇,也不能与他相比。
  当时的李光弼已在边镇声名鹊起,被称为名将,是整个西北军集团几乎默认的下一任首脑。
  当时王忠嗣曾说:“光弼必居我位。”
  后来李光弼因击败吐蕃、吐谷浑的功劳,进号云麾将军,李光弼升任河西节度副使,被封为蓟郡公。
  但是在天宝十一载拜官单于都护府副都护之后,朔方节度使安思顺奏请唐玄宗任命李光弼为朔方节度副使。
  安思顺因为太过于喜爱李光弼的才干,逼着想要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他,李光弼闻讯不得不托病辞官逃避。
  而同一时期,陇右节度使哥舒翰觉得李光弼因为这事儿辞官太可惜,便奏请玄宗,将他召回京师长安。
  在这方面,李光弼和哥舒翰确实是有几分香火情在的,或者说李光弼和郭子仪都带着西北军集团的标签。
  天宝十四载十一月,范阳、平卢、河东三镇节度使安禄山以讨宰相杨国忠为名,从范阳发兵十五万,南下反唐。
  高仙芝封常清哥舒翰陆续被任命,而与此同时朔方节度使郭子仪收复河西。
  在询问郭子仪有什么人才推荐的时候,郭子仪毫不犹豫地推荐了李光弼,并且认为他堪当阃寄。
  阃音同坤,谓寄以阃外之事,意思是能够委托军事重任——郭子仪甚至觉得李光弼的军事才能在自己之上。
  于是在半年前,李隆基正月下诏命李光弼为云中太守,摄御史大夫,充任河东节度副使,知河东节度事。
  二月后转授魏郡太守、河北采访使,相比起不懂治民的崔乾佑,李光弼毫无疑问要表现得好太多。
  当初受了颜杲卿感召的常山团练子弟,听说他来了立刻起兵擒获史思义前来投靠。
  而他在看到常山沦为战场,白骨露于野的惨状之后,也亲自祭奠阵亡军民,释放叛军囚禁的忠义,厚待其家属。
  史思义都觉得李光弼待人以诚,因此真心归顺,供出叛军动向,而后有了常山一战的胜利。
  后来郭子仪收复云中,李光弼向郭子仪告急,郭子仪率全军出井陉与其会合,四月合力在九门城南大败叛军。
  史思明脱身逃往赵郡,李立节被流矢射杀,蔡希德则逃往巨鹿,至此之前祸乱河东的几名有名的叛将悉数被杀。
  朝廷因此命李光弼兼任范阳大都督府长史、河北节度使,这也是为什么之前韩家主看到河北节度使印信连连点头。
  当初叛军史思明自鼓城进入博陵,杀死降唐的当地官吏,屠戮地方。
  此举使河北的景城、河间、信都、清河、平原、博平六郡纷纷结营自守,倒向李光弼一方,民心所向。
  李光弼利用这一时机,急攻赵郡,仅用一天时间,赵郡守军便投降。
  唐军士卒入城时,多有抢掠,李光弼亲坐谯门,将他们抢来的财物全部归还百姓,城中军民因此颇为信任他。
  如今唐军虽然打着天策军的旗号,但是如果有李光弼的个人信用背书,蒲州才能松一口气。
  验看无误之后,关下的大门被打开,吊桥放下来,李承恩让一千人入关,他自己则是回望着另一个方向。
  “李统领,你不进来休息一下吗?”
  “不了,大人莫要误会,我并不是担心城内有诈——安禄山前锋军两千骑,大军尚且在后头!”
  一万对两千,自然是优胜,但是一万对八千,那差别就没有这么大了。
  事实上天策军这个时候并不适合修整,撑着一口气的急行军让他们比安禄山叛军快一步抵达蒲州关城,却并没有绝对的速度优势让他们能够有重整旗鼓的余裕,他只能让一千疲态比较明显和受了伤的袍泽入关,下马守城,补充人员不足。
  他在等斥候的回复,对方到底是全军往这边压过来了,还是直接奔袭潼关了。
  过了大概一刻钟,斥候从远方的视线尽头出现,并且亮出红色的翎羽,三根。
  按照约定的信号,这代表着对方的大部队并没有朝这边来,而是在下游渡河,取潼关。
  居然是分兵么……两千人夺蒲州,八千人去潼关……
  “走!去蒲津渡——从渡口过关!赶在他们完全过河之前,半渡而击之!”
  为什么渡口那么重要?
  在古代,抢占下来拥有能够把大部队运过大河的渡口,比搭设浮桥、小船分批运送之类的要快太多太多。
  渡口除了有能够容纳大批兵卒从容列阵的浅滩之外,还有铁索连舟固定式的曲浮桥,可以分批纵马直接过河。
  他原本还打算如果安禄山朝着蒲州来,咬得足够紧,那就据险而守,在蒲津渡面前背水一战,展开决战。
  但是现在简直就是天助我也——想来是对方也没想到自己全军能够快到这个地步,反而给了自己可乘之机。
  天策军九千人转头朝向蒲津渡的地方进发,到了渡口,第一眼看到的就是两尊大铁牛。
  后世考古蒲津渡一共发掘出四尊铁牛,作为渡口的浮桥牵引锚定,每个铁牛重逾五十吨。
  除此之外还有四个铁人,每个重三吨,就在铁牛附近——铁人穿的翻领衣服,还是粟特人的款式。
  由此可见潼关和胡商、丝绸之路关系之密切,安禄山却连河东都治理不好,谈何夺取天下,代替大唐?
  九千人分批快速渡河,而后集结全军朝着下游继续奔袭。
  从蒲津渡过了黄河,顺着河岸一路往南,潼关只有不到五十里,以当前的马力,半个时辰就能抵达。
  他安禄山从风陵镇过河,足足一里宽的黄河河面,他用船半个时辰过得了八千骑兵?
  ……
  ……
  艾丽娅抹了把脸上的血,目光扫过左右,对于这批叛军的毅力感到意外。
  在正史之中,对于唐军打下潼关,也就是郭子仪收复两京之中先胜后败再胜的说法,有好几种。
  最普遍的一种认知,是源于《资治通鉴》的说法。
  当时郭子仪正在收拾运城一带的崔乾佑,派自己的儿子郭旰来收复潼关。
  庚子日,唐军收复潼关,但是斩首五百,意味着潼关里面守军并不多。
  四天之后,叛军抵达,双方在原上决战,唐军三名高级将领战死。
  安守忠正在西线对付西军,得知唐军一度收复永丰仓以及整个潼关沿线的消息,马不停蹄的赶回潼关。
  半路上被郭子仪拦截,击败之后逃跑。
  但是郭子仪又被叛军的李归仁部率领八万兵在清渠附近击败,于是潼关失守,叛军赢回一局。

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!